人有了兒女,往往就自覺向他們付出,包括物質和思想,這不單是因為責任,亦是因為本能。 兒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,兒女誕下來,父母本能地向他們提供最好的事物,務求兒女可以健康成長;兒女在成長期間,父母都會教導他們如何待人接物,立身處世;而成年那一天,是一個更好的機會向他們表達感情,指引前路,我就如此行了。 幾年前某一天,女兒十八歲生日,為她舉行成人禮,邀請親戚朋友出席,慶賀她生日的同時,為她的未來歲月而祝福,又見證她成為法律上的成年人,擁有各種權利,承擔各種責任。簡單、隆重而快樂的典禮完成之前,我作為父親,唸出一封信,表達我和內子對她的出生的喜悅、對她的未來的期盼、對她的祝福。 她哭了,很多人都輕輕擦眼睛。 典禮後,有人向我要了信的副本,之後竟四處流傳,幾年之後刊登在澳門的報章。 二零零三年我與香港大學的同學往登喜瑪拉雅山歷險,回來後將經歷和感受著了一本書《登峰》,被政府公共圖書館購入近一百本供市民借閱,埋下了著第二本書的種子。二零零六年影音使團《天使心》月刊編輯薛偉華先生在圖書館讀了《登峰》,就邀請我寫專欄,我把專欄命名為《天行健》,以成人禮上給女兒的信作第一篇稿,刊登之後,讀者反應不錯,薛君遂囑我繼續以「給女兒的信」為稿,如此我一封接一封地寫,集合成一冊之後寄給出版社,這書就成了。 寫這些信的時候,我並不是寫公函論文,要方方正正,目標清晰,相反地只是和女兒無拘無束地談話,將日常生活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道出;所以行文時,不拘一格,現實與夢想穿梭,過去與未來交織。畢竟這些信件是文學,不是科學,是感想,不是邏輯。 我是唸電機工程的,是科學的其中一門,沒有唸過文學,遣詞用字或有錯失,起承轉合或不流暢,謹懷著謙卑的心,希望讀者和文學界的高明不吝指正。 這些信件的寫作對象是我的女兒,但是當它們合成一本書,完整價值觀浮現出來的時候,讀者的對象就擴大到所有的人,身份不論是父母、子女、老師、學生、上司或下屬,只要是羨慕更光明的人格,追求更美好的世界的人。 兒女在母胎中成長需要母親透過臍帶供應養份,出生之後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親的引導,而這些書信既是我思想的載體、向女兒供應心靈的養份,將書信視之為「父親的臍帶」也勉強說得過去,所以我曾經以此為書命名,但考慮到編輯的專業意見,就放棄了作為正式書名,此記。 萬分感謝郭晶強處長、陳耀南教授、蔡志森總幹事、陳念聰醫生、孔慶明院長和袁文輝總幹事慨賜書序,為拙作增光。 衷心多謝我的愛妻少媚給我的鼓勵和支持,她對信件的內容給了很多寶貴的意見。 當然要多謝我的愛女婕妤,她准許我將寫給她的信件公開。 二零零八年三月 |
親愛的婕妤 - 給女兒的信 |
自序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